肺結節手術與腫瘤手術怎麼選?惡性判斷、微創方式完整解析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普及,越來越多人在健檢中被發現肺結節或肺部腫瘤。面對這些影像異常,多數人會擔心:「這會是惡性嗎?我需要手術嗎?又該選擇哪一種方式?」
其實,肺結節與腫瘤最大的差別在於病灶大小,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則與惡性機率、腫瘤大小、手術風險等多項因素有關。
本文將從診斷依據、手術時機、微創技術與常見疑問,完整解析肺結節手術與腫瘤手術的差異與選擇建議。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越來越普及,有越來越多肺臟病灶被發現。針對這些被影像上被發現的肺部病灶,為了具體形容這些病灶,在醫學上有固定的具體形容方式,但是這些形容不能與病灶本身是否為惡性劃上等號。
因此毛玻璃病灶、肺結節、肺腫瘤都是中性用語,其目的在形容腫瘤在電腦斷層上表現的影像特色,包括病灶的緻密度以及大小,並非最後病理診斷。
毛玻璃病灶主要是指肺臟病灶的緻密度,其代表病灶處的緻密度較周邊正常的肺臟組織高。在電腦斷層影像上表現的特色,就是看起來霧霧的,像台灣早期窗戶的壓花玻璃一樣。
判斷做肺結節手術還是腫瘤手術,主要根據肺部病灶的大小來決定,肺結節表示肺臟病灶小於三公分,而肺腫瘤表示肺臟病灶大於三公分。
因此,不論是肺臟毛玻璃病灶、肺結節或肺部腫瘤,皆是描述肺臟病灶影像表現的形容詞,而非病灶本質良性或惡性。
那麼該如何確認肺部病灶是否為惡性呢?此時就需要對病灶進行組織切片,並將取得的組織送往病理科化驗。只有當病理科醫師確認其細胞型態為惡性時,才能診斷該肺部病灶為惡性腫瘤,這也是目前唯一能確立惡性診斷的方法。
當肺部影像發現不明病灶時,許多病患會好奇:「這到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根據美國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分析21,136筆篩檢資料發現:
肺部病灶大小 | 一年內確診為惡性腫瘤的機率 |
大於0.5公分 | 3.5% |
大於0.6公分 | 5.5% |
大於0.7公分 | 7.5% |
大於0.8公分 | 10.4% |
大於0.9-3公分 | 13.2% |
綜合考量後續影像及整體醫療支出狀況,當腫瘤大於0.7或0.8公分時,建議積極處理肺部病灶;於NCCN治療指引也建議肺臟病灶大小大於0.8公分時,應考慮接受組織切片確定診斷。
若就惡性腫瘤的角度來看,腫瘤瘤越大,越有可能出現淋巴結轉移進而影響病患預後,針對肺臟病灶是否需接受組織切片,主要仍從腫瘤大小為依據:
腫瘤大小 | 淋巴結轉移率 |
小於1公分 | 3.8% |
1-2公分 | 16.7% |
2-3公分 | 19.6% |
小於3公分 | 37% |
當腫瘤大小在0.7或0.8公分以上,一年內診斷為惡性腫瘤的比例較高,因此建議進行進一步組織確診。不過,由於腫瘤的大小小於1公分,即便肺臟病灶是惡性腫瘤,會影響病患預後的淋巴結轉移率也只有3.8%。
胸腔手術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大演化方向:
傳統的開胸手術需要10╴15公分的長切口,術後恢復期長、疼痛感高。隨著微創技術發展,先出現了多切口胸腔鏡手術,接著優化為單孔胸腔鏡手術,切口可縮小至約3╴4公分。
雖然兩種方式腫瘤切除手術的組織範圍相同,但因切口位置與視野角度不同,對醫師而言具有不同的操作學習曲線與挑戰。
傳統手術技術亦逐步與機械設備結合,發展出多孔達文西手術與單孔達文西手術,機器手臂可提供穩定、高精準度的操作,並模擬外科醫師手腕動作,讓醫師能在熟悉的術野中進行手術,有效縮短學習曲線並提升手術穩定度。
因此,在臨床應用上有下列類型可供選擇:
傳統開胸、胸腔鏡輔助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相關比較如下:
項目 | 傳統開胸 Open thoracotomy | 胸腔鏡輔助手術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 機器人輔助胸腔手術 Robotic-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
傷口大小 | 單一10-15公分切口 |
|
|
住院天數 | 約需7-10天 | 約需3-5天 | 約需2-3天 |
疼痛感 | 大 | 中度 | 可能較輕微,端視病患主觀感覺 |
恢復時間 | 取決於傷口恢復以及手術術式不同而不同,需與醫師諮詢了解 | ||
自費耗材 | 基本上沒有需要自費的部分,但會因術式而有不同,需事前與醫師諮詢 |
|
|
綜上所述,腫瘤手術醫師只是利用不同方式,針對肺臟病灶進行楔狀切除、肺段切除或是肺葉切除。
評估腫瘤整體的侵犯狀況,以下3種檢查方式:
總結電腦斷層、正子攝影及腦部核磁共振的影像,發現確認腫瘤分期(疾病嚴重度),包含腫瘤大小、個數,以及侵犯狀況(T)、淋巴結侵犯狀況(N)、有無遠端轉移(M),若腫瘤可以接手術切除,即進入第二步準備工作。
評估病患心肺功能,確認病患是否可以承受預計手術術式,包括以下檢查:
標定腫瘤位置使之術中可見,作為確保腫瘤與手術切緣的距離的參考標準。
腫瘤切除手術的時長依據所需要的切除術式,及是否需要進行縱膈腔淋巴廓清手術而又不同,可與手術醫師詳細諮詢。
肺結節、肺腫瘤都是中性用語,其目的在形容腫瘤在電腦斷層上表現的影像特色,包括病灶的緻密度以及大小,並非最後病理診斷!
胸腔鏡手術風險與發生機率:
由於並沒有確認的病理診斷,因此沒有辦法預測病患後續變化。病患不願意接受手術切除肺部腫瘤,就只能以影像追蹤,評估其腫瘤大小以及緻密度有無變化。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肺臟病灶是否需接受組織切片,主要仍從腫瘤大小為依據,當腫瘤大小在0.7或0.8公分以上,其一年內診斷為惡性腫瘤的比例約為7.5%到10.4%,因為比例較高,因此建議進行進一步組織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