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手術與腫瘤手術怎麼選?惡性判斷、微創方式完整解析
專欄作者:吳青陽 胸腔外科醫師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普及,越來越多人在健檢中被發現肺結節或肺部腫瘤。面對這些影像異常,多數人會擔心:「這會是惡性嗎?我需要手術嗎?又該選擇哪一種方式?」
其實,肺結節與腫瘤最大的差別在於病灶大小,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則與惡性機率、腫瘤大小、手術風險等多項因素有關。
本文將從診斷依據、手術時機、微創技術與常見疑問,完整解析肺結節手術與腫瘤手術的差異與選擇建議。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逐漸成為肺癌篩檢的常規工具,越來越多民眾在健檢中被發現「肺部結節」或「毛玻璃影像」。這些名詞常讓人緊張,擔心是不是代表已經罹癌。
事實上,無論是「肺結節」、「毛玻璃影像」或「肺腫瘤」,這些都是用來描述電腦斷層影像上的肺部病灶外觀,並不是病理診斷結果,也不代表一定是惡性腫瘤。
簡單來說:
舉例,毛玻璃影像看起來就像是台灣傳統壓花玻璃般朦朧,常常出現在早期肺腺癌,也可能是良性的發炎反應或感染後遺留的變化。
醫師提醒:只有經過切片與病理檢查,才能真正確認病灶是良性還是惡性,影像只是提供風險評估的依據,不能直接下診斷。
當肺部影像顯示異常時,許多人會問:「這是肺結節還是腫瘤?需要動手術嗎?」
事實上,是否需要肺結節手術,主要取決於病灶的大小與惡性風險。醫學上會根據病灶大小進行初步分類:
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無論是「肺結節」、「毛玻璃病灶」還是「肺部腫瘤」,這些名稱都只是用來描述電腦斷層上的影像外觀,並不能判斷病灶是否為惡性或是否需要切除。
換句話說:「肺部結節」這個詞本身不代表是癌症,也不等於一定要動手術,真正的判斷依據,還需綜合考量影像特徵、腫瘤大小、增長速度及臨床風險等因素,需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
許多病人在影像檢查中被告知「有肺結節」,最常見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這顆要不要切除?」
依據國際肺癌治療指引(NCCN),當肺部病灶大於0.8公分時,建議進一步安排組織切片檢查,以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這個大小標準已被視為肺結節手術的重要臨界點。
根據美國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分析21,136筆篩檢資料發現:
肺部病灶大小 | 一年內確診為惡性腫瘤的機率 |
大於0.5公分 | 3.5% |
大於0.6公分 | 5.5% |
大於0.7公分 | 7.5% |
大於0.8公分 | 10.4% |
大於0.9-3公分 | 13.2% |
由此可見,當肺結節大於0.8公分時,建議安排組織切片或考慮手術處理,以利及早釐清病灶性質與後續處置方向。
除了惡性機率上升,腫瘤越大也越可能出現「淋巴結轉移」,進而影響預後:
腫瘤大小 | 淋巴結轉移率 |
小於1公分 | 3.8% |
1-2公分 | 16.7% |
2-3公分 | 19.6% |
小於3公分 | 37% |
因此,即使肺部結節在影像上看起來不像惡性,只要超過0.8公分,醫師仍會建議進一步檢查。根據研究,即便是小於1公分的惡性腫瘤,淋巴轉移率也有 3.8%,不可輕忽!
隨著手術技術持續進步,肺部腫瘤切除手術的方式也從傳統開胸,發展到更精密的微創與機器人輔助手術。以下是目前常見的胸腔手術兩大技術演進方向:
傳統的開胸手術需要10-15公分的長切口,術後恢復期長、疼痛感高。隨著微創技術發展,先出現了多切口胸腔鏡手術,接著優化為單孔胸腔鏡手術,切口可縮小至約3╴4公分。
雖然兩種方式腫瘤切除手術的組織範圍相同,但因切口位置與視野角度不同,對醫師而言具有不同的操作學習曲線與挑戰。
傳統手術技術亦逐步與機械設備結合,發展出多孔達文西手術與單孔達文西手術,機器手臂可提供穩定、高精準度的操作,並模擬外科醫師手腕動作,讓醫師能在熟悉的術野中進行手術,有效縮短學習曲線並提升手術穩定度。
術式類型 | 說明 |
傳統開胸手術 | 傳統大切口,傷口大、恢復期長 |
多孔胸腔鏡手術 | 微創手術,切口較小,傷口少 |
單孔胸腔鏡手術 | 只需一個小切口,對醫師操作要求高 |
扶鏡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 | 人工+機械混合操作,增加穩定性 |
多孔機器人手臂手術 | 精細操控、視野佳、費用與設備需求高 |
單孔機器人手臂手術 | 最新術式之一,技術難度高,創傷更小 |
傳統開胸、胸腔鏡輔助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相關比較如下:
項目 | 傳統開胸 Open thoracotomy |
胸腔鏡輔助手術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
機器人輔助胸腔手術 Robotic-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
傷口大小 | 單一10-15公分切口 |
|
|
住院天數 | 約需7-10天 | 約需3-5天 | 約需2-3天 |
疼痛感 | 大 | 中度 | 可能較輕微,端視病患主觀感覺 |
恢復時間 | 取決於傷口恢復以及手術術式不同而不同,需與醫師諮詢了解 | ||
自費耗材 | 基本上沒有需要自費的部分,但會因術式而有不同,需事前與醫師諮詢 |
|
|
綜上所述,腫瘤手術醫師只是利用不同方式,針對肺臟病灶進行楔狀切除、肺段切除或是肺葉切除。
為了確認解腫瘤是否已經擴散或侵犯鄰近組織,醫師會安排以下3項影像檢查:
綜合電腦斷層、PET-CT與腦部MRI的結果後,醫師會針對以下3個面向進行「腫瘤分期」判斷:
若屬於可手術切除的階段,則會進入第二步驟:心肺功能評估與手術規劃。
評估病患心肺功能,確認病患是否可以承受預計手術術式,包括以下檢查:
標定腫瘤位置使之術中可見,作為確保腫瘤與手術切緣的距離的參考標準。
腫瘤切除手術的時長依據所需要的切除術式,以及是否需要進行縱膈腔淋巴廓清手術而又不同,可與手術醫師詳細諮詢。
肺結節、肺腫瘤都是中性用語,其目的在形容腫瘤在電腦斷層上表現的影像特色,包括病灶的緻密度以及大小,並非最後病理診斷!
以下是肺部腫瘤切除手術中較常見的併發症與發生機率:
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或切片確認,就無法明確知道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因此後續病情也無法預測。
若病患選擇不開刀,醫師會採取「定期影像追蹤」的方式,觀察以下變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
當肺部腫瘤大小在0.7或0.8公分以上時,其一年內診斷為惡性腫瘤的比例約為7.5%到10.4%,在臨床上會被認為有一定風險。
若持續觀察卻未積極處理,可能會錯過最佳介入時機,讓後續治療變得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