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指引與方法解析:手術及全身治療全攻略
隨著腫瘤治療的進步,肺癌治療指引已不斷完善,有越來越多病患在追蹤的過程中發現肺部病灶。在不同的臨床情境下,這些肺臟病灶的處理方式會有不同的考量與建議。
肺癌的治療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肺癌的類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小細胞肺癌SCLC)、癌症的分期(腫瘤分期、全身侵犯的嚴重度)、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癌細胞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變。
以下是肺癌治療的主要選項概述:
屬於局部腫瘤控制,將腫瘤以手術的方式切除。手術前,必須確認腫瘤只有侷限單側胸腔,即手術術野之中。
手術通常適用於早期的非小細胞肺NSCLC,當癌症只局限於肺部的某一部分時,肺癌手術術式包括:
包括肺段切除(Segmentectomy)、楔狀切除術(Wedge resection):
切除單一肺葉,會結紮以及斷離相對應肺葉的肺動脈,肺靜脈以及支氣管,亦可同時廓清位於血管以及氣管的肺內淋巴結(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屬於解剖性肺臟切除。
切除單側全部肺臟,會結紮並斷離同側所有肺葉的肺動脈、肺靜脈及支氣管,同時廓清位於血管以及氣管的肺內淋巴結( 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屬於解剖性肺臟切除。
屬於局部腫瘤控制,放射治療利用高能游離輻射,來殺死癌細胞並縮小腫瘤。依據高能游離輻射給予方式可分為:
屬於全身腫瘤控制,化學治療利用藥物來殺死癌細胞或阻止其增長。化學治療藥物會經血液到全身,可適用在三個臨床狀況:
專門針對參與癌細胞增長的特定分子,標靶藥物會在吸收後經血液到全身(屬於全身腫瘤控制),通常用於具有特定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
例如艾瑞莎(Gefitinib)、得舒緩(Erlotinib)、妥復克(Afatinib)、泰格莎(Osimertinib),可以用來治療具EGFR突變的癌症。
例如截剋瘤(Crizotinib)、立克癌(Ceritinib)、安立適(Alectinib)、癌能畢(Brigatinib)、瘤利剋(Loratinib),用於具有ALK基因重排的癌症。
例如Crizotinib用於具有ROS1基因重排的癌症。
免疫治療幫助身體的免疫系統,識別並攻擊癌細胞。逐漸運用在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通常用於晚期癌症,或那些對化學治療反應不佳的癌症。
這些藥物通過阻斷檢查點,來防止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的蛋白質,常見的檢查點抑制劑:
具體的治療計劃將根據個人的情況來定制,通常需要多專科合作來達到最佳效果。
在原發病灶不是肺臟的腫瘤病患(如乳癌,大腸癌,肝癌等)的臨床情境下,肺臟病灶的處理取決於原發病灶是否處於穩定狀態(即原發腫瘤位置是否穩定,無局部復發同時也沒有除肺臟以外的病灶存在)。
若原發病灶穩定,其肺癌治療方式取決於下列因素,包括病患的心肺功能,肺臟病灶分布的位置及個數。
當病患發現肺部病灶時,肺癌治療指引需根據病灶的數量、分布以及病患的心肺功能來制定。
針對單一肺臟病灶或單側多顆病灶的處理策略存在不同的考量,需依據最終病理檢體結果進行後續治療規劃:
單一肺臟病灶處理 | 單側肺臟多顆病灶處理 | ||
---|---|---|---|
病患條件 | 心肺功能正常,僅有單一病灶 | 心肺功能正常,同側肺臟有多顆病灶 | |
處理方式 | 手術切除 | 根據病灶位置與個數進行個人化手術設計,以損失最少肺功能為前提切除所有病灶 | |
後續治療 | 轉移 | 根據原發腫瘤選定全身治療藥物 | |
惡性腫瘤 |
|
|
|
感染 | 需進一步評估是否投予抗感染藥物 | 不適用 | |
原發腫瘤處理 | 維持原本追蹤方式與頻率 |
在臨床治療肺部病灶時,雙側肺臟多顆病灶的處理方式取決於病灶的性質與分佈。當病灶屬於寡轉移或非寡轉移時,肺部腫瘤治療需依據患者心肺功能及病理結果進行個別設計。以下將雙側肺臟多顆病灶的處理方式進行詳細比較:
寡轉移 | 非寡轉移 | ||
---|---|---|---|
手術目標 | 切除所有病灶,以損失最少肺功能為前提 | 獲取腫瘤組織進行病理化驗,非切除所有病灶 | |
手術順序 | 先處理狀況較嚴重的一側,再進行對側肺臟病灶的手術 | 根據術前評估,選擇最方便進行切片取樣的病灶 | |
後續治療依據 | 根據病理報告進行治療 | ||
病理結果 | 轉移 | 選擇依原發腫瘤設計的全身治療藥物 | |
肺臟惡性腫瘤 |
|
全身治療以肺癌治療為主,原發腫瘤僅需維持追蹤 | |
其他 | 原發腫瘤僅需維持追蹤方式及頻率 |
以下情況建議考慮追加化療或標靶治療:
根據研究文獻結果,不同腫瘤分期的病患生存預後簡述如下:
臨床分期五年存活率 | 病理分期五年存活率 | |
第1A1期 | 92% | 94% |
第1A2期 | 84% | 89% |
第1A3期 | 76% | 83% |
第1B期 | 69% | 77% |
第2A期 | 62% | 67% |
第2B期 | 54% | 59% |
第3A期 | 44% | 50% |
第3B期 | 31% | 35% |
第3C期 | 21% | 19% |
第4A期 | 18% | 無數據 |
第4B期 | 7% | 無數據 |
若病患心肺功能不佳,肺部腫瘤治療原則是盡可能的拿到肺臟病灶組織進行診斷確認。以下為您說明不同情況下,肺部腫瘤治療的處理方式:
先針對原發腫瘤進行全身性藥物治療,肺臟病灶可視情況進行腫瘤消融,以達最佳局部控制。
肺臟原發腫瘤的肺部腫瘤治療計畫需依據腫瘤分期擬定。
肺癌治療的費用將依病情嚴重程度及所採用的治療方式而有所不同,部分項目可能需自費。建議洽詢門診,由醫師依個人狀況提供詳細說明。
肺癌的根除性治療,需經過嚴謹的評估與規劃。近年來,單孔胸腔鏡手術(Single-Port VATS)逐漸取代傳統多孔或開胸手術,成為肺癌治療的新趨勢。本療程包含以下階段:
根據肺部電腦斷層影像,評估腫瘤大小、密度、均質性與邊緣平整度,進行風險分級,篩選出需積極處置之高風險病灶。
以病灶葡萄糖代謝活性評估其優先處置順序,盡可能於一次手術中切除所有高風險病灶。進行進一步檢查與處置(如甲狀腺、乳房、消化道、肝膽胰、腎上腺等),若懷疑與肺部病灶相關,需經組織切片確認。
整合CT、PET、MRI三大影像,評估腫瘤侵犯範圍(T)、淋巴結(N)、遠端轉移(M)狀況,若侵犯侷限於同側胸腔(如第三期A期),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透過術前3D影像重組,針對所有病灶進行模擬,包含:
手術以單一2-3公分切口完成,搭配氤靛綠螢光影像導引,具體流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