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難定位怎麼辦?影像導引肺段切除助攻精準治療
如何在損失最少肺臟功能的情況下,達成更精準且安全的腫瘤切除?
由於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使得更多小型且不易觸及的肺部病灶被早期發現,然而,這些病灶常位於深部或呈現毛玻璃樣影像,增加了術中定位與切緣確保的難度。
這些早期發現肺臟病灶多數大小不大,如何在損失最少肺臟功能情況下做更精準的腫瘤切除就變成是當前臨床遭遇的最大課題。
為了解決這一個臨床需求,吳青陽醫師與吳青峰醫師(青陽醫師弟弟) 合作,針對術前雙重吲靛氰綠(ICG)螢光影像的影像導引進行腫瘤定位後施行肺段切除術 [即影像導引肺段切除(image-guided segmentectomy) 簡稱I-segmentectomy] 進行進一步可行性、手術效果與早期預後進行回溯性分析。
▲ 影像導引肺段切除(I-segmentectomy)的流程示意圖。
(A) 透過術前 CT 或術中 CBCT 搭配吲靛氰綠 (ICG) 進行病灶定位。
(B) 傳統未定位手術vs.結合ICG導引的手術比較,可明顯看出後者切除更精準並保留更多肺功能(資料來源:Thoracic Cancer)。
研究主體為260位於2014年至2022年間於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接受單孔胸腔鏡肺段切除術的病患,共有266個小於2公分且術中難以定位的肺部病灶,其中122例採用I-segmentectomy,結合術前或術中ICG定位與靜脈注射ICG描繪肺段間平面。
研究以傾向分數1:1配對比較I-segmentectomy與傳統肺段切除術在手術參數、切緣距離及存活率上的差異。
▲圖1.2014–2022 年間,共 945 位接受單孔胸腔鏡解剖性切除患者中,最終篩選出 285 位進行肺段切除的個案。
其中 122 位採用 I-segmentectomy(ICG 螢光導引定位),144 位未進行術前定位,兩組作為臨床比較對象。
配對分析結果顯示,I-segmentectomy組的平均手術時間顯著縮短(130.54 ± 42.82 分鐘 vs 147.72 ± 46.90 分鐘,p=0.01),且切緣距離較大(1.89 ± 1.59 cm vs 1.41 ± 0.98 cm,p=0.02)。
在腫瘤大於1公分的次群分析中,I-segmentectomy能顯著增加切緣距離並縮短手術時間;而對於腫瘤小於等於1公分的患者,兩組在切緣與手術時間上無顯著差異。
雖然I-segmentectomy組的切緣與腫瘤徑比有上升趨勢,但配對後未達統計顯著,兩組在術後併發症、住院天數與胸管留置時間方面相當。
在原發性肺癌患者的存活分析中,配對後中位追蹤時間為30個月,兩組在無疾病復發存活率與總生存率上無顯著差異,但I-segmentectomy組維持100%的存活率。
▲ Kaplan-Meier 存活曲線顯示,I-segmentectomy 組在疾病控制與存活率上皆維持 100%(資料來源:Thoracic Cancer)。
總結分析結果顯示,影像導引螢光腫瘤定位肺段切除(I-segmentectomy)對於小型且不易辨識的肺部病灶,是一種可行、安全且能有效確保足夠切緣的技術,尤其適用於腫瘤大於1公分的病例。
此方法的成功實施仰賴外科與放射團隊的密切合作,未來仍需透過前瞻性研究與長期隨訪驗證其對腫瘤局部控制與長期預後的影響。
本研究成果已獲得國際期刊Thoracic Cancer接受並正式刊登,完整內容可於Wiley線上平台查閱。
目前吳青陽胸腔外科醫師正在整理I-segmentectomy 進階版(Augmented I-segmentectomy)的臨床研究,結合術前腫瘤定位與3D影像模擬,以期進一步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
初步結果顯示,透過3D影像模擬規劃,醫師能在單次手術中完成更多病灶的 亞肺葉切除(結合肺段與楔狀切除),同時改善肺段切除的品質。
後續更完整的數據與分析結果,將於研究正式刊登後再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