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學術研究發表:ICG肺結節定位技術新突破
如何在臨床上更精準地進行風險分層,以達成:
專業醫師吳醫師團隊發表於《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EJR)》的最新研究,探討三種CT導引肺結節定位技術的比較,為臨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定位選擇。
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吳醫師會選擇靛氰綠(indocyanine green, ICG)作為小於一公分肺臟結節的定位首選。
其實原因主要在於早期肺結節的定位多以金屬鉤絲(hook wire)或甲基藍(methylene blue)為主。
金屬鉤絲必須留置於病患體內直至手術開始,不僅讓病患在等待過程中承受相當的疼痛,也容易因體位改變造成牽拉而導致鉤絲脫位,尤其是位於肺臟周邊的病灶。
至於甲基藍,則常因等待時間過長而褪色,若病灶位置較深,染劑亦不易被觀察到。
為解決這個臨床問題,吳醫師進行文獻回顧後發現,靛氰綠具備染色持續時間長的優點。
在與吳青峰醫師(吳青陽胸腔外科醫師之弟)及放射科陳奎安醫師討論設計後,進一步發展出將靛氰綠與顯影劑混合使用的方式。
此技術能同時在肺臟病灶及對應之肋膜表面進行染色,術中不僅可協助切片取材,也能在肋膜表面清楚確認病灶在肺臟內的相對位置。
吳醫師隨後應用此技術進行定位,並與傳統的三種不同定位方式加以比較,其研究結果如下。
本研究針對肺癌篩檢時常見之小於一公分不確定性肺結節,探討三種電腦斷層(CT)導引下局部化技術之安全性與可行性比較,並建立系統性導航演算法以減少術者間差異。
研究回溯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間,共418位單一肺結節患者接受單一CT導引局部化並隨後行胸腔鏡切除。三種方法分別為金屬鉤絲以(hook wire)、甲基藍(methylene blue)與靛氰綠(indocyanine green, ICG)染劑定位。
▲這張圖主要是在說明肺部結節定位時,根據結節所在位置,如何選擇病人的體位(仰臥或俯臥)及進針方式,幫助醫師進行CT導引下的最佳操作。
結果顯示,接受鉤線定位者大多為近肺門病灶(98.3%),而染劑定位則主要用於周邊病灶。
ICG染劑在定位後至手術間隔的持續性最長(829 ± 552.9 分鐘,p < 0.0001),但手術前操作時間較長且輻射劑量較高。
安全性方面,鉤線定位的氣胸與肺出血發生率顯著高於染劑技術(p = 0.042 與 p < 0.001)。整體成功率達97.6%,其中染劑定位(靛氰綠與甲基藍)成功率明顯優於鉤線(p < 0.001)。
在手術結果上,鉤線與ICG組較常進行解剖性切除,導致手術時間較長;而亞甲藍組則以楔形切除為主。
三組間腫瘤病理大小與切緣無顯著差異。惟鉤線定位有脫落風險,亞甲藍可能因藥理特性導致染色隨時間褪色,而ICG則具持續性佳之優勢。
結論指出,CT導引導航技術在小肺結節手術前定位均安全可行。
鉤線適用於中央病灶,但需注意固定與氣胸監測;染劑技術則更適合周邊病灶,其中ICG定位具持續性優勢。
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依據,協助依結節位置選擇合適之導航方式,以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性。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EJR)》是放射醫學領域的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由 Elsevier 出版,主要刊登臨床影像醫學與介入放射相關的原創研究、綜述與技術報告。
期刊內容涵蓋範圍廣泛,包括:
該期刊具有國際性與跨學科特性,目標讀者群包含放射科醫師、介入放射醫師、臨床醫師及影像科研究者。影響因子約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