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ATS單孔機器人肺切除術:縮小切口對術後疼痛與併發症的影響評估
如何在縮小切口、減少手術侵襲 的同時,仍確保:
隨著醫療設備的進步,胸腔鏡肺臟切除手術由多切口逐漸演變為單一切口。
但是受限於內視鏡器械的限制以及手術術野,手術醫師需要更長的學習曲線才能熟悉單孔胸腔鏡手術。
為了降低醫師在微創手術的學習曲線,機器人手術藉由整合高品質影像系統,靈活度大的機器手臂,以及可供精細組織游離的能量器械,可讓手術醫師進行更精細的組織游離。不僅可以降低醫師學習曲線,在長期腫瘤預後來看,由於可以對淋巴結進行更徹底的廓清,可減少潛藏淋巴結轉移的風險,進一步改善病患長期預後。但多數機器人手術需要多個胸腔切口才能進行。
單孔機器人輔助胸腔手術(uniportal robotic-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uRATS)結合了機器人系統的高精度操控與單孔入路的微創優勢,近年逐漸應用於肺癌的解剖性切除。然而,其臨床經驗與安全性、可行性資料仍有限。
吳青陽胸腔外科醫師與吳青峰醫師(吳青陽醫師弟弟)合作,針對原始uRATS技術與改良技術,評估縮小切口對手術安全與短期成效的影響。
本研究回顧分析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於林口長庚醫院接受uRATS解剖性肺切除的40位患者(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皆為臨床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或經評估適合手術者。
前20例採用原始技術,即4公分切口並放置三個8 mm套管;後20例則改用兩個擴口套管與一個中央8 mm套管,將切口縮小至3.5公分。比較兩組在手術時間、術後疼痛、併發症及學習曲線等差異。
▲這張圖示展示了單孔機器人輔助胸腔手術(uRATS)的套管佈局差異:
傳統技術(A)使用三個8 mm套管經由4公分單一切口放置;改良技術(B)則採用兩個擴口套管與一個傳統套管,成功將切口縮小至3.5公分。
下方臨床照片進一步對照術中操作、切口測量與縫合後傷口外觀,直觀呈現兩種術式的不同。
結果顯示,兩組在停機時間、機台操作時間及總手術時間上無顯著差異;術後疼痛評分與止痛藥需求亦相當。
常見併發症為輕度皮下氣腫(5%),均無需轉為多孔RATS、傳統VATS或開胸手術,且無圍手術期死亡。改良技術成功將切口長度由4公分減至3.5公分(p<0.01),而不影響手術安全與短期療效。
學習曲線分析顯示,技術熟練約需20例。研究指出,擴口套管的應用可在維持器械靈活操作的同時縮小切口,改善美容效果,但受限於設計,目前無法全套使用三個擴口套管。若未來能改良套管設計,將有助於進一步減少器械干涉並優化手術流程。
▲此圖為uRATS 學習曲線的CUSUM分析,顯示 Docking time、Console time與Operation time的變化趨勢,約需20例手術後指標才能回到基準水準,反映技術達到穩定熟練度。
結論認為,uRATS是一種安全、可行的解剖性肺切除方式,改良技術在縮小切口的同時不影響短期結果。未來仍需前瞻性、多中心、長期追蹤研究,以驗證其腫瘤控制效果與成本效益。
本篇研究成果已獲Thoracic cancer接受並刊登,目前已經可以在Wiley線上平台查閱。
此外,本研究成果已刊登於Thoracic Cancer(DOI: 10.1111/1759-7714.70085
),並獲選為該期刊 Editor’s Pick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