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注射座置放安全嗎?手術流程、合併症與吳青陽醫師專業解析
植入式注射座置放安全嗎?在標準化流程與即時影像技術輔助下,置放手術已趨安全,將合併症風險降至2~3%。
吳青陽醫師以五大臨床優勢:術前血管評估、個別化規劃、腔內導引技術、血管保留策略及術後照護優化。本文將深入解析手術流程與常見併發症,帶您了解吳醫師如何提升注射座置放的品質與安全性。
吳醫師結合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總結出導管相關合併症的高風險操作因子,並歸納一套植入式注射座的標準置放流程,加上術中X光與超音波等即時影像監測技術的輔助,能有效掌握手術關鍵細節,除確保置放品質外,亦可避免不必要的組織創傷,縮短手術時間。
在胸腔科門診裡,吳青陽胸腔科醫師會先依據相關影像,進行病患整體血管狀況評估,並依據病患腫瘤後續治療計畫,評估合適血管入路途徑選擇及注射腔包埋位置,確保植入式注射座在置放後,可立即提供治療使用。
吳醫師於手術前會使用手持式超音波,進行病患自體血管評估。若病患自體血管大小合適,將可直接利用病患自體血管進行植入式注射座置放。
若病患自體血管不佳,吳醫師會利用血管腔內的治療技巧,選用特定金屬導絲以及術中靜脈攝影來協助置放途徑建立,再沿著金屬導絲建立的置放途徑,進行植入式注射座置放,可以有效運用病患自體血管,減少靜脈穿刺的機會。
隨著腫瘤治療進步,愈來愈多病患在不同時間點需再次植入注射座。
吳醫師透過建立的標準置放流程,可同時探查頭靜脈與胸肩峰靜脈三角分枝,並善用血管腔內治療技巧,活化品質次佳的頭頭靜脈,不僅減少內頸靜脈穿刺機會,也保留胸肩峰靜脈分枝供未來使用。
吳青陽胸腔外科醫師專注於植入式注射座置放成果及置放後護理維持,除持續有相關學術文章發表外,亦與腫瘤護理學會針對注射座置放後護理流程,進行修訂以及進一步優化。
除非有特殊臨床考量,不然手術通常以局部麻醉進行,但受限於現今護理人力有限,手術安排可能較緊湊。
若病患需盡速接受化療,可能先置入中央靜脈導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或經周邊置入中央靜脈導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作為暫時靜脈通路,待化療間隔時再進行植入式注射座置放。
植入式注射座置放需要以手術的方式置入,因此一定會有相關合併症的發生率。根據早期文獻報告顯示,手術置放相關及長期的導管合併症的發生率大約為10-20%。
透過吳醫師歸納出的植入式注射座的標準置放流程,相關合併症的發生率已大幅降低,僅約2~3%的病患可能出現與導管相關的長期併發症,現今植入式注射座的置放手術已被視為一項相對安全且穩定的醫療處置。
植入式注射座的相關合併症,可依發生時機與原因,分為置放手術相關合併症、長期導管相關合併症兩種:
與鎖骨下靜脈或低位內頸靜脈穿刺有關,發生率約1%。因兩者位於胸廓內,偏移時恐傷及動脈或肋膜,導致氣胸或血胸,避免方式為完全不使用上述穿刺途徑。
常因導管尖端位置太高,或病患持續咳嗽導致,前者可術中用移動式X光確認;後者因咳嗽增加胸腔壓力,導致導管上移至內頸靜脈。建議及早調整導管位置,避免靜脈栓塞或纖維蛋白包裹,影響注射座功能。
常因固定縫線失效,使注射座於日常活動中翻轉,導致底部朝上無法穿刺。注射座固定於胸大肌上,使用時可由護理師以食指與拇指固定,再以非外傷性針頭垂直穿刺注射腔底部。若注射座翻車,需再次手術修復。
術後1~2週內發生,多與削去過多皮下組織影響血供有關,建議沿胸大肌筋膜交界面創建皮瓣。
若發生於術後2週後,多與穿刺傷口癒合不良有關,常見於過瘦(BMI<16)或照護不佳者。避免方式依原因不同調整,如選用高度較小注射座、保持傷口乾燥等。
多因術中止血不完全,導致血塊堆積於包埋注射座的皮囊內。臨床上可見包埋處出現暗青色鼓起,導致注射座無法使用。
處理上需經原手術切口再次開刀,移除血塊並確認有無出血點(必要時暫時取出注射座),完成止血後再將注射座復位並縫合傷口。
常見於身型豐腴或上圍豐滿女性,當包埋位置選在靠近腋窩處,因缺乏骨骼支撐,導致皮瓣過厚、不易觸摸。建議將注射座移至胸壁內側,利用較薄皮下組織與骨架支撐改善此問題。
與三個潛在結構弱點有關:導管近端與鎖頭交界處、固定鎖頭處、近端1/3處。
成因包含包埋皮囊過小、固定不良、穿刺點過內造成夾閉(pinch off syndrome)。一旦斷裂,須移除注射座與斷裂導管,甚至需經股靜脈取出。建議避免鎖骨下穿刺,妥善規劃皮囊與導管固定方式,以降低風險。
分為皮瓣與導管感染:前者多與穿刺前無菌準備不足,或傷口照護不佳有關;後者與無菌準備不確實或治療後免疫力差有關。
重點在於預防,必須嚴格執行無菌作業並確認病患免疫狀態。一旦感染發生,需移除注射座並以抗生素控制感染,後續如仍有治療需求,應待感染完全控制後再重新置放。
與注射座維護不確實有關,常因血液或藥物沉積所致,尤其以輸紅血球濃縮液者最容易發生,因其濃稠且含高濃度懸浮紅血球,流速慢時易凝集成血塊。
輸血後,應立即以生理食鹽水沖洗,若有阻力可多次沖洗,必要時使用urokinase溶栓,效果差則應儘早更換注射座。
與凝血功能活化或瑜伽,導致肢體過度延展有關,造成靜脈回流受阻、患側腫脹。